1.看見的火花:
個案與我總會走到生命中某路口的盡頭,
這盡頭是要左轉或右轉?
甚至是重新開一條路?
或是停滯不前?
這樣不知未來的痛苦不安,其實很令人無法接受。
很多個案都走到了這裡,我覺察到在這一小時短短的相會中,
好像我將個案帶到我的眼前用我的「看見」與個案交流,
可是這中間卻出現弔詭的事情,
就是其實個案有他自己的看見世界的方式,
若是在治療中用我的看見恐怕更無法提升個案的自我肯定,
甚至個案會很隱晦覺得難受卻不知怎麼回事。

2.面對掙扎:
走到某個掙扎點後,看見了這掙扎,我與個案有了很多深一點,也有聚焦的對話。
可是後來卻不知道怎麼在往下走,這讓我很焦慮與不安。
背後透露:
「也許是因為我跟著個案一起走到這裡,要不是我,
也許個案不會走到這裡,因此好像我也該為這件事情負責。」
這裡面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疑惑~
像是到底個案如果沒有我,會不會走到這?其實他根本不見得需要我?或是這是我跟他一起走出來的?
我是陪伴個案還是帶著個案?
到底為何我會有想要負責的想法?
又如果走到這,接下來我跟個案的角色會不會不同?
個案是用他的還是我的視野去看他的世界?
說了這麼多,有一件事情是最重要,就是...
「我是誰?」
我又怎麼以為「我是誰?」,
我打算以什麼方式現身在我與個案的互動中。

這問題有個前提,就是是要放在與個案的關係下問自己,
不斷的檢視與確認自己到底希望發展怎樣的諮商治療關係。
這些都會影響著我是在個案旁邊陪著,還是我是個案的眼睛?
如果我在個案旁邊,那對自己很用力的責任感也許會鬆動很多。

當然我認為這是很大的藍圖與概念,
我一直以為或希望可以對個案有幫助,
因此不知不覺的我放了很多自己的看見,
我放了很多自己想替個案解決的方向,
卻好像忽略了許多個案自己內心的掙扎與感受,
或是說當我跟個案看見這樣的感受時,我們兩個都會擔心,
好像是這樣的感受是不應該出現,或是一出現就應該要趕快解決。
可是也許我們都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停留與感受
我想調整自己與個案的步調是重要的,
因此帶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就是我與個案該如何處理這掙扎,
我的態度又是什麼。

3.掙扎背後的「感受上的覺察」:
我發現自己「覺察感受」,
卻不見得可以在感受中停留,
常常會沒有停在感受中,而往前走。
允許自己「停留」在感受中很重要,因為情緒會說很多話,
很多不是理智可以理解或懂的話。
只是對於情緒抒發很陌生的我是會怕的,
會怕自己無法控制著自己,
其中最怕的是情緒的不確定性,
會擔心「結果是什麼」,或是說情緒來了又如何。
最近與自己「感受」的對話體驗是,
情緒其實不見得當下就會帶給人什麼,
反而是會慢慢的擴散與渲染,
帶著這樣的情緒,給予自己情緒意義化,
當正確認出後,情緒就會消退了,
就像是兒童治療中很重視指認情緒背後意義,
於是這樣的態度就像是放了一顆願意瞭解自己心意與種子,等著他發芽。

4.掙扎背後的「感受上的停留」:
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停留」,
停留代表著一種接受,
而這接受的狀態不只是在情緒上,
還有包括對於現實生活,
個案走到掙扎的盡頭時,
其實都想要兩全其美,
可是人就只能選一種方向,這會讓個案很難受,
因此讓個案接受就是這樣...
是阿,
為什麼我們總很難去接受現狀就是這樣,
因為很害怕、因為不想、因為不甘心、因為什麼都想要。
可是當面對到現實就是這樣時,好像就會懂,
不過這還不夠,
更重要的是...
「接受」現實,
那麼就會知道我該為自己負責,且會決定要往哪走了。

「停留」並接受不是放棄,
是一種保持覺察的去看自己,
同時體驗到情緒,也認識到自己的狀態,
這反而是種翻轉,
轉轉出更清楚哪些可能是我的「幻想」(例如兩全其美),
哪些是我可以做的。

有許多自己的轉換,
也有許多關係上的覺察,
從人生面對十字路口的掙扎,
到停在路口經驗到各種情緒,
然後保持覺察的停留,
於是接受,
而能有力量去面對這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how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