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 有時候也會變成一種角力

許多時候人還是會為了自己或是自己團體的利益著想

不過說說自己的經驗還比較重要...

其實救災跟諮商是很不一樣的

諮商有個環境 有個架構
也許有美美的燈光
舒服的沙發
還有很涼的冷氣...
50分鐘清楚的架構

但是這些在收容中心都沒有...

沒有人會主動找諮商師
也沒有人會知道什麼叫做心理師
也許更少人會承認自己其實是需要舒壓或是想跟別人講的
大部分都是先想安心照顧自己的身體、家人

所以在災區 要具備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就是我們從主動的角色 轉換成被動的角色
就像是自己成為一個業務員
要不斷建立關係,這是一個買方市場
只有客人懂不懂、要不要
沒有諮商好端端坐在哪等人的情況

在此之前
我抱持著自己充滿熱誠也帶點懷疑自己的心下去
一到現場 就知道跟自己想像的落差還是很大
其實我們沒有太多機會聊深
場地不適合、時機不適合、角色不適合...

場地是開放的空間,大部分人還是不瞭解諮商
因此主動出擊很重要外,也等於是不特定目標的關心
很多問到的問題,往往也會讓對方不願意談
因為畢竟是公眾場合

時機不適合
動盪不安的心情
最先解決的還是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
收容中心某程度上還是不穩定的地方
也許隔幾天就會要換到其他地點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容易有一些流言
甚至許多不確定的小道消息,也讓很多人感到不安
還有就是收容所的環境不穩定
很多人住起來畢竟也非自己家
往往睡眠品質、生活起居都被迫改變
這樣的情況下進入災區
其實有時候是種叨擾
而非一種陪伴...

角色不適合
生活起居是收容中心第一要務
那裡也會有許多資源的引進
像是社工、醫療、志工、國軍等等
所以很多團隊都會有各自的工作
但是也有很多團隊會相互的重疊工作
這次進去災區其實也能感受到
團隊間彼此合作協調是重要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心理師的進入
其實雖然現在很多人知道心理衛生或危機處理的重要
但是到底誰來做 或是怎麼做 都還是一知半解
而且另外的狀況就是可能主管或是官員階級比較清楚
可是一般人還是很模糊
甚至可能還處在去看心理師或是醫生、被輔導、或諮商都是心理有問題的象徵
這些都在在的提高我們進入的門檻

這次的南下
自己也感受到 當自己要主動去接觸時
那種羞澀還有有許多害怕的想像
擔心被拒絕
擔心自己不知道該說什麼
甚至擔心自己遇到原住民時如何互動...
許多的想像 其實限制了內在的熱情

外在的困難 內在自我的掙扎
這些都是需要慢慢去克服的
也許習慣了一對一 在災區就是一對多
習慣對於大專生
在那裡就是小朋友、老年人
習慣了國語
那裡就是部落的母語、閩南語、客家語

這些擔心是在出發前就應該要有心理準備的
甚至應該是出發前就可以先準備好模擬一次
我相信將會有助於到現場時的心態調整
雖說災區情況多變
不過
內心慢慢去肯定自己
自然就會放下許多不必要的擔心
人跟人的接觸
就會變得開闊許多

放下專業 在這時 人與人真實的互動更為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how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